航天科技四院42所建所60年科技创新成就回顾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5-03-14

点火,燃烧!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动力,大国重器的腾飞离不开强大的动力。

60年肩负高能使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2所推动航天固体动力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建立了复合固体推进剂技术体系,始终引领着专业技术的发展方向。

60年践行强军首责,42所紧盯我国新型航天装备研制需求,努力打造“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批产一代”创新发展格局,助推一枚枚倚天长剑横空出世。

60年不懈飞天追梦,42所顺应科技创新的发展大势,持续推进航天技术服务于航天强国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谱写了一曲创新发展、科技报国的壮歌。

玉汝于成,一穷二白创业路

航天事业诞生之初,国防部五院推进剂研究室有一个固体推进剂研究小组,这就是我国复合固体推进剂事业最初的胚芽。1958年7月,在一次庆祝大会上,固体推进剂研究小组点燃了一根灰色药条。就是这根钢笔大小的固体药条,发出了“固体第一芯”耀眼的光芒。

1965年3月10日,42所在四川泸州成立,同年年底,42所航天人打起背包,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的歌曲挥师北上,搬迁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南地荒漠。在艰苦的条件下,42所先后发起了多途径技术探索和可实用复合固体推进剂的技术攻关。

1970年4月24日,42所研制的第一代推进剂配方成功应用于“长征一号”末级火箭发动机,实现了首次型号应用“零”的突破。

鏖战高能,矢志不渝上春山

1970年10月,42所再次响应国防科技工业布局的战略调整,扎根深山,一场以高能原材料攻关为目标的“325”大会战拉开序幕。大会战历时近十年,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按客观规律开展工作,42所及时作出“多路探索,适时取舍,重点突破”的战略决策,开始了对“亚高能”的探索。

在高能探索过程中,42所付出了血的代价。然而,正是这血与火的考验,让42所掌握了高能推进剂的研制规律、积累了科学认识,带动了高能原材料合成、分析测试、工艺设备、安全技术等配套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固体推进剂完备的研制能力和配套体系。

随着搬离湖北谷城郭峪山沟、迁建湖北襄阳古城,42所开启了第二次创业之路。在时任副所长的侯林法的坚持下,他们“虎喉探咽”,努力探索关键原材料合成途径,实现了我国航天领域高能“零”的突破,解决了高能推进剂“无米之炊”的困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经过几代人的克难攻关,这枝幽香透骨的寒梅,终于绽放在固体事业灿烂的春天。

奋勇登攀,壮丽腾飞报国情

在探索中起步,在实践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42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有力推动着我国复合固体推进剂技术发展由“创新”向“创造”转变。

丰硕的应用成果源自扎实的基础研究和持续的技术创新。进入新世纪,42所积极探索研究新概念、新技术、新领域,建立多个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多相包容、合力聚能的创新机制;建成了以航天化学能源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危险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机构、分析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为标志的专业能力应用平台。

42所充分发挥核心技术优势,紧扣科研生产和产业发展需求,以产研融合提振竞争实力。42所积极推动航天化学动力技术转化应用,实施系列“产研衔接”技术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逐步培育了高性能薄膜材料、汽车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及各类药剂、油田及煤矿民用推进剂等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逐步显现。

42所始终专注于复合固体推进剂及其原材料的理化性能工作,开展多种功能助剂产品的研发、转化,新一代绝热层技术获得成功,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力保障了“神舟”“天舟”“天宫”等任务圆满完成。42所交付了数万件宇航产品,产品涵盖空间站“箭、站、船、员、服”五大系统,并为我国载人登月、火星采样等深空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锁定前沿,行稳致远航天路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进入新时代,42所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瞄准新时代国防现代化和航天强国建设目标,全面落实集团公司各项要求,坚持价值创造理念,积极对标集团公司发展规划和未来发展需求,以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为牵引,不畏艰难、敢想敢为,以满腔的热忱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着力推动固体动力技术实现重大跨越。

42所加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顶层策划,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财、物等高效协同和优势互补,打造支撑有力、前沿领先、根基深厚的固体推进剂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固体推进剂“全要素、全流程、全周期”的研发体系,形成了“基础研究、工程应用、检测鉴定、设备研制”的“四位一体”的发展方向,持续提升自主创新及跨越式发展能力;高效科研生产体系逐步完善并运行,生产组织模式逐步精细化,科研生产综合能力持续得到大幅提升。

面对新的发展要求,42所将聚焦强军首责、依托专业核心技术,打造航天固体推进剂原创技术策源地,努力成为创新发展的策划者、技术创新的发源者和技术能力的聚合者,为高质量发展蓄能、聚能、赋能,守正创新,为固体动力基业长青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