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一院一部班组能力建设转型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5-03-25

在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一部的办公大楼里,1室电子产品研发组组长严帅正带着组员调试“玲珑一号”芯片。这个集成了16种传统芯片功能的新型产品,不仅能让单个模块成本直降,更带来了航天电子系统技术的突破。而在两年前,这样的创新项目可能还停留在设想阶段。

改变,始于一部历时两年打造的班组核心能力建设体系。

打破“擂台赛”魔咒

过去,一部的班组评优如同激烈的“擂台赛”。114个班组中能进入院级评优的始终是几个“明星班组”。在以往评优机制下,少数优秀班组持续领跑,而其他班组因缺乏动力难以突破能力提升瓶颈,这种局面于2023年随着一项改革举措被打破。

“这场改革的理论根基深植于航天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一部工会办公室主任赵晨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而班组作为航天科研的“神经末梢”,承担着将顶层战略转化为具体工作的重任。

为此,一部党委将班组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一部党委书记张耐民牵头组建课题组,15个研究室的班组长代表与6位集团公司六好班组组长组成“智囊团”,开启了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启动了班组管理系统的建设。

赵晨用3个关键词概括该系统的核心理念:回归本质、对标战略、分类施策。一部构建了“三个回归”方法论:回归初心使命,从班组建设本源出发,梳理出了“专业与技术”“设计能力”等一级指标;回归战略导向,将“卡脖子”技术创新、数字技术融合等战略需求纳入考核指标;回归上级标准,对标集团公司、院班组建设标准,结合一部实际形成特色细则。

“这不是简单的考核评优,而是帮每个班组找到能力提升的‘导航仪’。”赵晨表示,新体系不再简单考核“做了什么”,而是聚焦能力长短板,明晰后续“如何去做”。

数字化转型成为破局关键。一部11室班组长岳梦云介绍,班组管理系统建设依托一部的数字化“天枢”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考核流程全线上运行。班组长在日常工作中可实时上传数据、模型等成果材料,改变以往年底集中“补材料备考”的窘境。考核专家在后台也可清晰查看不同类别班组能力建设现状。这套体系让能力建设从“考核评优突击战”转变为“能力提升持久战”。

变革带来的成效也远超预期。赵晨表示,六大核心能力被拆解为可量化指标,数字化平台实现日常数据自动抓取。就像赵晨所说:“现在每个能力提升要求都能找到对应的‘坐标’,大家知道劲该往哪使。”

从“评优赛马”到“能力导航”

过去,班组考核往往聚焦短期成果,而班组管理系统推出的班组能力评价体系将重心转向核心能力的长效培育。依托“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核心能力建设、基础建设、队伍建设和班组业绩”5个方面40项考核评价内容,班组建设实现了从“面面俱到”到“靶向发力”的转变。正如赵晨所言:“现在每个建设要点都能找到对应的‘坐标’,能力提升有了精准导航。”

严帅介绍,班组能力评价体系打通了跨班组协作通道,当有组员提出芯片集成方案时,系统将会自动匹配12个相关专业班组组建联合攻关组。从设计仿真到搭载试验,多班组数据通过“天枢”综合管理平台实时共享,可以让创新资源精准对接。“放在以前,跨部门的创新我们想都不敢想。”严帅坦言,正是新的体系解开了思想桎梏。

班组能力评价体系推行后,最显著的变化是专业能力的提升。“考核指标就像专业发展的‘指南针’,让我们更清楚如何深耕技术。”一部10室班组长姚瑶表示。

考核导向的细化也让目标更加清晰。过去“组长打分看印象”的粗放考核,已被数字化评估系统取代——指标动态生成“能力图谱”,班组长可根据短板制定专项提升计划。同时,一部还设置“进步奖”,鼓励后进班组对标先进,针对性补强技术弱项,形成“先进带后进、全员争上游”的氛围。

在参数设计班组中,人工智能领域的毕业生李妍慧,借助班组数据管理新规,带领团队梳理10年积累的仿真与试验数据,尝试与各总体室共建专业数据库。如今,上万组的气动力热数据正在转化为机器学习的“养料”,为设计精度的提升提供新动能。李妍慧坦言,明确的导向让跨专业协作变得水到渠成。

如今,这种变革正在多个领域开花结果。最让赵晨惊喜的是,去年四季度各班组主动申报的创新项目同比增长了70%,“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现在每项工作都能对标考核指标,组员知道‘为何而做’,组长安排任务时更有的放矢。”姚瑶坦言,这种正向激励正在一部各个班组内形成“创新飞轮”。

“班组能力建设没有终点,只有持续迭代的起点。”赵晨表示,一部未来将深化数字化转型,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知识管理体系,让每个班组都成为航天强国建设的“尖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