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面对繁重的生产任务,车间提出了新思路,将陆续推出系列新举措,全力以赴保障全年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航天科技集团七院7111厂11车间相关负责人说。早春时节,初暖乍寒,该车间早早明确了今年的奋斗目标、部署了后续工作任务,奏响了“春耕”进行曲。
深“翻土” 人机物先行
新年伊始,11车间以管理提升为牵引,不断赋新能、开新局,充分深挖潜力,建立并畅通物料动态反馈机制。
针对出现物料到料异常的情况,该车间一方面采取及时预警预判、零时差处理措施,形成异常清单,确保闭环管理,尽量减少物料数量不足和重复投产所带来的时间和成本浪费。另一方面,成立了涵盖工艺、调度、技师和技能骨干的项目团队,团队成员大力合作,确保技术资料快速消化、工艺方案快速敲定,工装及刀具准备快速到位,力图实现技术问题的快速处理和各工序、各环节之间的高效互动联动。
同时,该车间提早梳理资源短板,提前做好策划和预判,科学安排工序,避免“千军万马堵在独木桥上”,并充分利用生产间隙对关键设备、关键系统、关键部位进行“体检”,确保运行时高效率、零故障。
勤“追肥” 复合型人才上阵
在11车间,向管理要效益、向人才要效率已成为全员共识。
该车间遵循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将技术人员、技能人员和管理人员分类分层培养,让新进的技术人员当新时代“知青”,轮流到每个生产班组进行实习,同工人师傅一起干活,了解设备性能,通过理论和实操考试合格后进入另一工种实习。实操实习结束,“知青”再跟随工艺师傅学习,“双学位”拿到手,才能独立编制工艺文件,主管项目任务。
与此同时,车间还不断加强产线后备人才培养。车间从“内外”同时发力,将产线外优秀单机操作人员与产线内的技能骨干进行师带徒结对,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快速成长,逐步成为合格的后备军。在产线内,车间持续在关联产线之间推行岗位转换制度,促进职工丰富学识、掌握更多技能、博采众家之长,逐渐成长为复合型、骨干型人才。
巧“修剪” 创新“链”铺开
上班伊始,一本本厚厚的车间技术创新创效成果汇编书籍就发到了每个班组,书中将上年度车间所有创新创效成果进行收集、整理和汇编,供全员学习借鉴,鼓励大家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今年,该车间持续将创新创效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推动车间更快发展。车间通过在车工组开展“2+2”工作模式——两人两台机床进行倒班,大幅提高数控设备的开工率,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繁重的生产任务。
在数控设备的程序编制上,该车间将按单机和产线两种模式分别编制,结合零件特性柔性组建多个逻辑加工单元,扩展产品加工的适应性,根据生产需要和设备状态,同一产品既可单机生产,又可产线内联合加工。
针对部分技能大师和技能骨干年龄较大、体力不足的情况,车间扬长避短,让他们脱产指导生产,充分发挥他们素质高、能力强、经验足的特长,培养一批年轻技能骨干。
通过一系列举措,该车间正式奏响“春耕”进行曲。
(张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