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五院动保部供配电系统高可靠保障创新实践侧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5-04-24

上午8时,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城园区10kV电力系统总控中心内,值班员张师傅轻点智能运检系统操作界面,一条“全站巡检”指令瞬间发送至各节点。部署在高压开闭所的巡检机器人即刻启动,多自由度机械臂精准采集设备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并实时呈现在监控大屏上……这一高效智能的巡检场景,正是五院动保部在供配电系统创新实践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五院动保部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和五院数字化转型要求,以科研生产需求为基础,攻克了一系列科研生产供电系统高可靠安全保障的关键技术。该部自主研发的供配电智能运检平台已在多个航天园区成功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果,申报的“航天科研生产供电系统高可靠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第五届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科技进步一等奖。


图为动保部操作人员开展智能运检机器人安装工作。马龙 摄

自主创新:铸就产品保障的“电力长龙”

“一组按照图纸要求,稳步推进高压柜上方轨道的敷设工作;二组调试机器人电源协议……”在第一开闭所内,动保部智能运检系统搭建负责人手持图纸,有条不紊地部署着当日的攻坚任务。身旁的同事们神情专注,即将投入新一天的安装工作。

动保部贯彻落实集团公司要求,紧跟五院数字化转型步伐,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在供配电系统智能化建设上大胆创新。该部通过搭建多系统融合的智能运检平台,实现了供电设备的高效巡检、全面监控以及深度数据分析,大幅提升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产品保障铸就了一条坚固的“电力长龙”。

建设团队总结多年运行保障经验,针对传统供电保障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开展科研生产供电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及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团队创新提出的采用超采集技术和AI识别的多屏动态数据采集方法,以及基于任务动态优先的规模化协同控制算法,不仅降低了人力投入和运行安全风险,更强化了数据资产的积累和应用能力。该部搭建的智能运检平台衍生出4项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机制革新:驱动人才重组的“双轮引擎”

人才培养是保障供电安全、推进数字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为持续提升安全运行管理水平和产品试验供电保障能力,今年年初,动保部对供配电保障机制进行了深度梳理和细化。

该部结合航天城电力系统结构特点和产品用电需求,开展了高压运行模式调整和人员重组,开创了“线上高压运行+线下系统维修”的新模式,实现强电保障与弱电维修“两手抓、齐步走”的管理创新。

“这套‘双轮引擎’并非简单的人员分组,而是通过组织拓扑重构,打通强电与弱电的‘经络’。”安全管理会议上,该部保障领域有关人员表示,“我们要拓展员工业务维度,培养既具备高压故障处置能力,又精通弱电系统维护维修的人才,全方位守护电网安全。”

动保部自主搭建模拟仿真系统,建立评估机制,为员工精进系统运维能力提供实战平台。“通过这段时间对弱电系统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维护弱电系统安全的重要性,一个小小端口的氧化,就可能造成供配电系统大面积通信瘫痪……”线下维修员工分享自己的工作心得。

持续探索:融合人工智能的“智慧动能”

今年,动保部认真研讨分析产品需求,对智能运检平台展开进一步改进提升和推广应用,深度挖掘潜能,全面提升供电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年初,供配电保障中心组织了人工智能在供配电领域的应用实践主题研讨,“部署、使用AI(人工智能)大模型,融入智能运检系统,持续加速数字化建设进程……”,这是未来供配电智能领域的基调。

动保部将多年供配电保障领域的先进经验提炼汇总,编制了《10kV开闭站(所)变配电室故障案例解析》。构建形成的案例数据库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对智能运检平台进行了二次开发,借助大数据分析和AI算法,智能运检系统能够实现电力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精准监测和深度剖析,提前预判潜在风险隐患,对电气系统突发故障迅速做响应,自动诊断故障类型并生成处置方案,再次将供配电智能运检系统功能推上新高度。

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