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杨孟飞崔蕴徐立平分获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11-06

11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第八届获得者,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参加会见并在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讲话。

上午11时,习近平等来到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习近平等走到代表们中间,同大家亲切交流。习近平等同大家合影留念。

王沪宁在5日下午举行的座谈会上讲话。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全国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获得者,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对道德模范的诚挚关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道德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落实到道德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讲好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学习践行道德模范的高尚精神,加强对道德模范的关心关爱。要深化新时代道德建设,重点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质量和实效,发挥优秀文化化人育人作用,加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要加强党的领导,形成道德建设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丁薛祥参加会见,孙春兰参加会见并在会上宣读表彰决定,黄坤明参加会见并主持座谈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杨孟飞作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参加会见。航天科技集团崔蕴、徐立平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杨孟飞

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孟飞是我国空间飞行器系统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以炽烈的报国情怀,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带领团队出色完成了“嫦娥五号”探测器研制工作,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赤子情深献航天。1982年,年仅20岁的杨孟飞大学毕业后,又考入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空间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此后30余年科技攻关征程上,他提出了一系列创造性方案,解决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中的诸多难题,从星载计算机研究室研究人员,逐渐成长为专家型管理人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在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的征程中默默奉献耕耘。

2011年,探月三期工程正式立项,任务目标是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杨孟飞担任“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他在极短时间内,几乎把所有相关专业文献和材料都看了一遍,厚厚的专业书籍,每一章、每一页他都用心学习过。他十年如一日扎根科研一线,带领深空探测研制团队潜心科研,面对关键技术多、任务难度大、实施风险高等难题,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只为圆满完成“嫦娥五号”任务。他经常半夜下飞机就直奔研制现场,与同事一同开展技术研讨,第二天又继续忙碌。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开启奔月之旅。飞控任务20余天,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飞控岗位上紧张忙碌,特别是采样封装阶段,一直坚守,与大家并肩作战。12月17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成功,这是人类探月历史60年来中国人书写的又一创举,也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从月球带回月壤。作为整个任务的核心工作人员之一,杨孟飞保持着一贯的低调,早已把注意力聚焦到下一次重大任务上。

杨孟飞荣获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突出贡献个人等称号。

崔蕴

男,汉族,1961年8月生,中共党员,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副主任。

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第一人”,崔蕴为我国火星探测、月球探测、空间站建设等重点工程实施立下了汗马功劳。或许是因为出生于军人家庭,从小崔蕴就对航天和军工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政治素质高,用生命履行承诺,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火箭总装测试工作中,号称“拼命三郎”。

工作近40年,崔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练就了精湛的技能。针对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火箭新技术达90%以上的特点,崔蕴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创造性地应用先进技术,推行“零缺陷”和标准化管理模式,成功攻克型号研制中的一个个“拦路虎”。

崔蕴是我国唯一参与了所有现役捆绑型运载火箭研制全过程的特级技能人才,他参与总装过的火箭近80发,被同事称为火箭诞生前最后一道关卡的“把关人”之一。

500多件装配工具全能熟练运用,从发动机到螺丝钉、火箭的结构都在他的脑子里……崔蕴对造火箭的痴迷足以用“不疯魔不成活”来形容。

在忘我奉献的同时,崔蕴坚持在生产一线中做好技术、技能的“传帮带”。总装过程中,崔蕴会随时随地“逮”到徒弟发问,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栽培中国航天的新生力量。徒弟们每有一个操作动作不到位,就会遭到崔蕴不留情面的“教训”。私下里总是乐呵呵的师父,到了工作中像变了一个人。然而,迫切渴望成长的年轻徒弟们还是追着师父“找骂”。“因为我们相信,严师出高徒嘛。”徒弟说道。

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他,仍然奋战在最前线。他说:“今生这条命就用来造火箭吧。”

崔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徐立平

男,汉族,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总装厂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

30多年来,徐立平心怀航天强国梦,坚守在极其危险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药面整形岗位,为火箭上天、导弹发射、神舟遨游、嫦娥探月等重大任务“精雕细刻”,让一件件大国重器华丽绽放,被誉为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

他是航天危险岗位的技能专家。固体火箭发动机是运载火箭和导弹装备的“心脏”,为火箭和导弹飞行提供动力。

30多年来,徐立平一直用心做着一件事——用特制的刀具为火箭固体燃料药面进行微整形。这是一道极为精细和极度危险的工序,每一刀的精确程度,直接影响着导弹的飞行轨道和精准射程,稍有不慎就会燃烧爆炸,操作人员安全逃生概率为零。他完成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药面整形产品始终保持着100%的合格率、安全事故为零的纪录。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燃料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徐立平操作的精度达到0.2毫米。数不清的极致精细和急难险重任务,将他一步步磨练成为我国固体推进剂整形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是基层一线车间的创新达人。徐立平设计、发明和改进了30多种刀具,获得9项国家专利,其中一种刀具被命名为“立平刀”。

他编写20余种工艺规程和标准,带领班组完成30多项技术革新,在保证航天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他无私传技,带领“徐立平班组”多名青年职工成长为国家级技师。

他是紧急关键时刻的无畏先锋。1989年,我国某重点型号即将试车的发动机出现燃料药面脱粘。徐立平主动请缨,加入突击队。他和其他突击队员忍受浓烈气味,轮流进入空间狭窄、装满成吨推进剂的发动机壳体内半躺半跪进行作业,历时2个多月,挖出300多公斤推进剂,成功排除故障。任务完成后,徐立平的双腿疼得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正常行走。

30多年来,徐立平的匠心情怀始终不曾改变。100%可靠、100%成功,是他交出的报国答卷。他说,每当看到自己精心操作的产品呼啸苍穹,心中的自豪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只要国家和事业需要,就会一直做下去。

徐立平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时代楷模”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