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所在的西北大漠中生长着一种植物,它们有个很特别的名字——骆驼刺。比起大漠的广袤、豪放,一簇簇星罗分布的骆驼刺只能算作点缀或是装饰,实在不够气派;比起大漠的苍黄、悲壮,一株株努力呈现生命之绿的骆驼刺总免不了蒙上淡淡的沙尘,也实在不够光鲜夺目。但正是这一簇簇生命、一株株个体扎根大漠,傲然挺立,挡住了风沙的侵袭,固住了大漠的根本,也护住了周边百姓的生活家园。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遥感卫星十一号发射试验队员们,如骆驼刺般,用他们恒久的追求、开拓的品质、饱满的生机、执著的坚守和紧密的协作,漂亮地完成了卫星发射任务,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本年度航天任务续写了九连胜的纪录。
应急预案近二百
很难想象,茫茫戈壁滩上那些小到手可盈握、大不过半米一米直径的刺球团,地表以下的根系竟然可以延伸20余米,只为最大限度地寻找水源,吸取水分。正如大漠中的骆驼刺对水源的渴望与汲取一样,遥感卫星十一号发射试验队对知识和技术的探索从无止境,对工作质量的追求更是精益求精,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除了遥感卫星十一号主星发射任务外,此次发射还搭载了两颗主动段开机的皮卫星,也就是一箭三星。要保证三颗卫星全部安全无误地进入预定轨道,对搭载发射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火箭和卫星两个发射试验队而言,如何确保皮卫星与主星之间、卫星与火箭之间不发生任何碰撞,是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发射试验队深入研究,进行了多次星箭联合的学术讨论,制订了科学的火箭飞行程序设计方案和星箭分离方案。同时制订了相应的专项对策,如皮卫星罩内操作的安全性专项预案、通过星箭地电磁干扰专项试验真实验证电磁兼容性以及发射零日皮卫星故障的专项处理预案等。卫星发射试验队更是对卫星在发射场总装、测试、加注、转运吊装、塔上操作等环节的各个危险点进行了异常情况应急处理预案梳理,完成发射场总装操作预案、并行上行电磁干扰试验与预案、预防皮卫星进入主星安全距离紧急变轨预案,共生成包含事前预防措施和事后处理预案在内的198项发射场应急处理预案。
发射方案的反复研究和完善只是第一步,为保安全、保成功,两支发射试验队还对搭载的皮卫星对主星的安全性影响进行一遍遍的复查。经过严密论证,发射试验队得出现有的分离方式完全能够确保发射安全性的结论。按照复查分析,火箭的分离方案和飞行程序设计可以确保星箭分离安全。即使考虑到各种分离参数偏差及皮卫星未完全分离故障模式的情况下,火箭二子级、主卫星和皮卫星之间也不会发生碰撞。但纵然有了如此“高保证”,为了确保卫星在轨安全和分离过程的万无一失,卫星发射试验队还是组织了相关分系统针对如发生皮卫星进入主星安全距离时的在轨预案讨论,并形成了对应的应急预案,可谓是慎之又慎,未雨绸缪。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而这支航天队伍对工作的高质量和科学的严谨度永远不会满足,他们不允许任何一丝疑问和问题的存在,即使这种可能性出现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
不创新不足谋发展
在遥感卫星十一号发射前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曾赞扬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的卫星发射试验队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八院长二丁火箭发射试验队也愈战愈勇,捷报频传。无论是五院的卫星发射试验队还是八院的长二丁火箭发射试验队,都是有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队伍,极富战斗力。传统的东西,往往偏于传承和遵循以往经验,走程式化的路子,难于突破和创新——但如果你这样看待这两支队伍,那就大错特错了。用卫星发射试验队临时党委书记、东方红卫星公司副总经理汪春涛的话说:“如果不是不断地开拓创新,就不会走得这么久、这么稳。”遥感卫星十一号的研制和发射过程中也处处渗透着新的尝试和突破。
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家军评价东方红卫星公司的发射试验队连续多颗卫星的研制发射“走出了一条加速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产品不断成熟的路子,为卫星研制打造了精品,树立了样板”。即使拥有这样的荣耀,他们不断谋求创新与进步的步伐仍未停歇过。此次发射任务,卫星发射试验队在前几发任务连续成批、成套的基础上,创新采用了测试数据的判读、比对“一纵横”。纵向比对即技术区测试与出所验收、工厂整星振动试验后、热试验后测试数据进行详细比对,而横向比对则是跟此前研制发射的三颗星在出所验收、出厂前和技术区的测试数据进行比对。在测试数据纵横比对的基础上,根据四颗星单机产品状态基本一致的情况,开展了单机产品数据包络线分析。也就是拿本星各阶段单机产品的主要数据与前三颗星相同阶段最大数据进行比较,判断相同产品数据的波动范围,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产品性能指标的一致性情况。这是之前任何产品都没有尝试过的一种数据判读和比对方法,是一种有益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火箭发射试验队的创新榜单上也硕果累累:新工艺一项,新状态十项,新人员九位,新设备八项。其中一项新工艺很值得一提,这便是引进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工艺来焊接一二级间架叉子,替代原来叉子焊接一直采用的焊条电弧焊工艺。采用新工艺焊接的接头,强度、延伸率等机械性能均高于设计技术指标要求,优于原工艺焊接的产品,同时满足级间架叉子接头力学性能要求。而且采用新工艺焊接的一套12件叉子的缺陷数仅为原来产品的十分之一,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对比工艺的优劣,创新的裨益立刻凸显。
精神风貌“顶呱呱”
到过大漠见过骆驼刺的人,无一不惊叹于它那饱满的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在白杨都不能生存的环境中,只有一簇又一簇的骆驼刺在阳光下张扬着生命的活力。而到过卫星发射中心的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发射试验队员们饱满的工作热情。
航天发射任务的每一项工作都很辛苦,而一些程序化的步骤又很容易让人懒于思考、产生懈怠,但遥感卫星十一号发射试验队的队员们精神状态没有任何的松懈或是疲软,初到之时不禁令记者惊讶于他们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
在餐厅的门板上张贴着两张告示,一个是试验队“感悟酒泉”的征文启事,另一个是告诫发射试验队员近期禁止参加任何剧烈运动。记者不禁满心疑惑:发射试验队员们每天高强度工作已经足以筋疲力尽,偶尔得了点空闲,还不索性躺在床上看电视睡大觉,哪里还有心情写感悟抑或参加剧烈运动?然而事实却是,征文启事张贴不足半月就有十多篇图文投稿,发射试验队每日工作结束后都有丰富的体育活动: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跑步……
在设备进场转运过程中,遥感卫星十一号发射试验队员仅用一个小时就安全高效地完成了开箱和设备装运工作。整个转运工作是在狭窄的过道和并不宽敞的电测厂房完成的,车拉、人搬、肩扛,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听不到人声喧哗和物体碰撞。测试设备是发射试验队的心肝宝贝,转运时大家都是轻拿轻放,没有让一台设备磕碰,整个转运工作也没有发生任何人员受伤、设备掉落、碰撞或受损事件。所有发射试验队员不分男女老少、职位高低,均全员参与,所有房间里都是忙碌的身影。
覃正熙是发射试验队里为数不多的60多岁的老航天,队员们体恤他年纪比较大,劝他不要参与转运工作或是挑一些轻巧的设备搬运,但他不仅参与了全程的转运工作,还铆足了劲儿跟青年突击队员们“较量”了一番,让大家不得不佩服覃老师的体格和精神——那精气神儿完全不像是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老人,倒跟这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一样张扬着热情和活力。
“新任爸爸”一线建功
遥感卫星十一号发射试验队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都30岁左右,是发射队伍的主力军,遍布在火箭、卫星的很多分系统岗位。要说干航天,他们都是“老江湖”了,有了历练,也有了成绩,个个都堪称是合格的航天人;但谈到“爸爸”这个职业,他们可就不是个个都能夸下海口,因为他们当中有十好几位初来乍到的新手,都是待考核的“新任爸爸”,亟待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刚刚几个月大、还嗷嗷待哺的小子、丫头们,每一声啼哭似乎都是对爸爸的召唤。但工作任务一到,这些爸爸们却都义无反顾地收拾行囊奔赴发射中心,一干就是一两个月。
卫星发射试验队的计划经理陈刚是整支队伍的调度员,这支60多号人的队伍每天大大小小的事情全由他来安排和调度,是个需要从头忙到尾的人。而他接受任务进驻发射中心的时候,他的孩子刚刚三个月大,原本还由他照顾的妻子却不得不自己一个人操持家务并照顾嗷嗷待哺的女儿。繁忙的工作或许会让陈刚在一段时间内减少对女儿的思念,但只要稍有空隙,这种思念便会蔓延开来。有时他忙完了一整天的工作和安排,自己一个人坐到角落,拿出手机对着女儿的照片静静地发呆。如果无意间在食堂或是宾馆里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那一定是陈刚的手机铃声。巧的是,火箭发射试验队的调度白沐炎也是位新上任的爸爸,相比之下,他的资历更浅,受命奔赴酒泉从事发射任务的时候,他的宝宝才刚刚降生几天而已。
工作紧张、任务繁重,都难不倒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但要想起孩子来,可是最难熬的。这些新任爸爸们倒也有自己的招儿,他们无一例外地在自己的手机或者电脑最明显的地方存放上小宝宝的照片,忙里偷闲地瞅上几眼,工作仿佛立马又有了动力;休息的时候打个电话回家,仅仅是听宝宝咿呀两声,也能乐呵好几天。还有的队员孩子稍微大点,有的刚要上小学,有的刚要上幼儿园,在发射中心备战的日子恰逢9月的开学季,几位爸爸都彼此感慨和遗憾不能亲自送孩子踏入校门。
思念归思念,遗憾归遗憾,但这些爸爸们都很清楚,这些思绪很容易牵扯精力。而航天这一高风险工作是绝对不允许思想上开小差的。于是工作之中他们就更加自觉地要求自己比平时再多些严谨、再多些细致,以确保工作的万无一失。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就像是爸爸们的荣誉奖章,那才是他们想留给孩子最好的荣耀和纪念。
风雨中执著的坚守
临射前一个星期淅淅沥沥下的雨,据说抵得上当地年降水量的一半。冷暖不定的天气让几位发射试验队员病倒了,但没有一个人从工作岗位上撤下来。无论是瘦弱而稀缺的女生,还是工作服务组的干事,抑或是带伤来执行发射任务的技术人员,都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临射前两天,发射试验队就完成了所有的复查和测试任务,静待射前6小时的紧张工作。但这两天却远与“悠闲”没有任何关系:继续开展“四查”“双想”工作,继续进行任务的总结汇报,继续对出现的问题或是可能存在的隐患穷根究底,完善应急预案……
可能是天公不作美,临射前一天连绵不绝的小雨让预期的成功发射不得不推迟了一天,突然而来的变故,将发射演变为中秋献礼。本该月圆人团圆的节日,发射试验队员们却只能在大漠留守。采访中记者对此还抱有一丝惋惜,可队员们却是一脸的坦然。老队员轻描淡写地打趣到:嗨,这算什么?中国大大小小的节日像春节呀中秋呀,我们可全在各个发射中心过了个遍,就连情人节、圣诞节这样的洋节也没落下过。而年轻的队员似乎也没有太多不适,用他们的话说,从投身航天的那天起就已经作好了各种准备,而节日里坚守工作岗位对他们而言恐怕是最低的考验。
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于它现世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对于航天人而言,成功从来都不是短短十几秒钟的百米冲刺,很多型号任务的研制和发射过程都像是一场场漫长的马拉松之旅,有太多的艰辛可以放弃,但坚持下来的理由却很单纯,那就是对事业的执著,它可以催生激情,打磨耐力。在这些大漠勇者面前,任何困难都不过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垫脚石,没有惧怕,没有犹疑,有的只是保质量、保成功的坚定信念和披荆斩棘的魄力与能力。(刘斐 文 林靖 王寰宇 摄影)
发射试验队员全神贯注进行比对
卫星、火箭组合吊装
箭体恢复工作有条不紊展开
现场指导
来源:中国航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