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搭档”携手,“长四”力保连胜战绩——航天科技集团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试验队发射场工作侧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1-07-08

7月5日清晨,轰鸣声响彻戈壁,所有人仰头目送火箭升空,直至它化为蓝天里一个看不分明的光点。随后指控大厅传来成功的消息,“老牌战将”长四丙完成了一枚火箭应尽的使命——燃烧自己、送卫星远行。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2021年长四丙火箭成功发射的消息接二连三。本次任务有些特殊,长四丙火箭和试验队员一同见证了航天员进驻天宫、庆祝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是它今年第七次伫立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蓄势待发。

相携卅载,成功不容易

长征四号系列火箭是我国近地轨道卫星发射任务的主力运载火箭,也是风云卫星任务发射主要运载工具。1988年长四火箭首飞时就将风云一号A星准确送入轨道。截至目前,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已先后执行了4颗风云一号卫星、5颗风云三号卫星发射任务,9次任务均取得圆满成功。

长四与风云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老搭档,长四火箭的每一次进步都有风云卫星的见证和陪伴。为了每一次顺利升空,星箭双方不断磨合,铸就了长四与风云之间特有的默契。

在本次发射任务中,风云三号E星产品性能好、条件要求苛刻,对环境洁净度要求非常高。某个星上载荷从卫星总装开始,就一刻不停地进行氮气除尘。为此,火箭试验队在整流罩上使用了新型防雨条,操作更便捷。

来自八院803所的火箭控制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张卓政认为,风云三号的需求和长征四号的运载能力“门当户对”。本发任务中,长四丙火箭为了适应风云三号E星对入轨精度的要求,单机优中选优、重要元器件提升性能指标、改进冗余设计,在保证成功率的同时优化系统。

提升效率才能满足任务需求。长四丙火箭队伍技术人员根据火箭历史数据积累做趋势分析,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测试判读效率,提高队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发射场,工作要做细。”负责火箭装配工作的总装工艺师王钰奉认为,成功来之不易,细节决定成败。在出厂前,依照放行准则进行全箭检查,确保不带问题出厂;在发射场,以“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无一失”的态度做好每一项工作。工作前,备好工具、辅料、配套件,不多不少,一一对应;工作中,每一个步骤都细化到每一个岗位;工作后,及时检查确认。面对长四丙火箭这样的“老型号”,更要把每一发任务做精做细。

目前,长四丙火箭进场时间被控制到最短,相比去年效率显著提升。据了解,为了进一步优化发射场流程,试验队将部分工作调整至出厂前。

本发长四丙火箭生产过程已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采用智能制造执行系统,把生产计划和生产现场关联起来,做到生产进度实时显示、实时跟进,生产数据实时上传,在高密度常态化发射形势下,更加准确快捷地处理生产现场问题,确保装配过程受控、质量受控。

后续,长四系列火箭装配工作将开展智能化提升,用自动化设备实现滚动装配,应用舱段自动对接等新技术,提升产品一致性、可靠性,提高工作效率。

打造一支专业队伍

长四丙火箭发射风云三号E星是八院专职测发队建立以来,第三次独立承担发射任务。相比之前,本次任务地面一体化测发控岗位从6人优化到4人,经流程优化后部分工作由试验队员兼岗完成,进场队伍测发效率整体提升。

火箭专职测发队控制系统指挥周昊天介绍,专职测发队的成立使设计师更专注于技术和设计工作,对试验队而言,人员分工更细致、岗位更明确,符合当前高密度新常态任务形势需求。

八院进场试验队“专职测发+技术保障”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当前队伍正在探索磨合期。全院组织3支专职测发队,可同时满足上海、酒泉、太原三地同期开展工作,成员间以老带新。预计未来这一模式将以长四系列火箭为基础,逐步覆盖全院其他型号。

“我们也被称为专职出差队。”周昊天说,专职测发队经常奔波于发射场,但航天人都是有情怀的。面对高密度发射,大家发挥主观能动性,进场人数不断压缩、队伍能力不断提升,80后、90后成长为队伍中坚力量。

老一辈航天人在物质匮乏、设备稀缺、一无所有的困境中创造开天辟地的伟业;新一代航天人在科技发展、国力不断提升的当下创造出新成绩,把航天打造成为中国一张靓丽的名片。

在八院试验队员看来,航天是高风险行业,成熟型号长四丙“老将出马”,更要严慎细实、确保万无一失。张卓政说:“大家细致踏实地工作,全力保障成功。”

本文图片由火箭试验队提供

(胡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