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六号火箭完成了一次颇具意义的发射。说它颇具意义,是因为距离上次发射仅隔了25天,而且由同一支队伍在同一个发射场执行,这样的发射频率在我国新一代火箭中很少见。
长征六号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飞箭,个头虽小,在不少场合却是走在了前面。这或许与它的出身和使命有关。2015年,长征六号首飞,定位是“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先行者”。先行者角色体现在动力方面——首次采用高压补燃循环无毒无污染液氧煤油发动机,体现在测发模式——首次采用水平整体星箭对接、水平整体测试、水平整体运输起竖发射的“三平”模式,也体现在箭地一体化快速发射等方面。
日常航天发射活动最看重的是稳,只有稳了,才能提高火箭可靠性,保证任务成功。事实上,长征六号够稳。当前7次发射,成功率100%。但同时,航天发射也有技术探索性质,如果一味求稳,不做技术状态改进,就难以取得进步。长征六号在首飞之后一直扮演“先行者”角色,力图找到“创新”和“可靠”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拿这次任务来讲,长征六号火箭呈现出了几个新特点。
一是高密度连续发射。25天内完成两次发射任务颇有难度,这不仅意味着同一批人要连续作战,也意味着地面设备恢复、上一次飞行结果分析、新任务测发等都要同步跟上。长征六号火箭试验队主任设计师余延生介绍,上一发火箭任务结束之后,试验队克服疲劳、快速转换,马上进行了飞行结果分析和发射场工作总结,梳理出改进措施,及时落实到此次任务中,这对更好地完成新任务意义重大。
二是流程进一步优化。此次发射,长征六号火箭射前准备时间由10小时缩短到了9小时,这是火箭流程优化最直观的体现,得益于之前的经验积累。从首飞到现在,长征六号火箭共进行了7次飞行,与动辄几十次的老牌火箭相比,7次飞行并不算多,但也足以从中提炼、总结一些经验以完成自我提升。随着队伍对火箭状态越来越熟悉,操作越来越得心应手,文件也越来越规范,火箭流程也得到优化,工作效率得以提升。
三是拓展了轨道能力。长征六号火箭传统的发射轨道是太阳同步轨道。2019年11月,长征六号火箭首次执行低倾角轨道发射任务并取得了卫星姿态角速度小于0.01度/秒的优异表现。此次任务,长征六号再次尝试极地圆轨道发射并取得成功。至此,长征六号具备了太阳同步轨道、低倾角轨道、极地圆轨道3种轨道发射能力,大大增强了任务适应性。
四是更好的商业价值。此次发射的两颗贝塔卫星是商业卫星。事实上,长征六号展现出越来越好的市场开拓能力。2017年,其第二次发射的乘客是3颗“吉林一号”卫星,揭开了商业发射的序幕;2018年,长征六号接到了为阿根廷发射多颗卫星的国际大单,奠定了其在小卫星发射领域的商业地位。商业价值向好的另一个表现是任务排期越来越密。余延生介绍,今年下半年,长征六号还有一次发射任务,也就是说今年它将执行4次发射。对比之前,长征六号完成前4次发射用了5年时间,变化不可谓不大。
更值得期待的是,基于长征六号的改进型号有望在今年实现首飞。之前传出消息,八院正在研制的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采用两级半构型,液体芯级捆绑4枚固体助推器,其芯一级配备的液体发动机也将增至两台,均为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如今,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为这一改进型号新建的发射塔架已经完工,新型号首飞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期待看到更可靠也更大胆的长征六号。(赵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