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眼的白光划破沉寂的夜幕,轰鸣声贯耳。“长三乙”如离弦之箭,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500次发射为下一个目标,全力爆发,似龙翔凤翥,其势难收。
这是长三甲系列火箭今年执行的第十一次发射,十一战十一捷。辛丑年冬月十一的夜里,长三甲系列火箭过上了仨“十一”。
新赛道的开门红爆竹响起,老火箭开新局,汇八方之力,赴未来之约。
宝刀不老的“长三乙”
12月14日零时09分,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的金牌火箭“长三乙”披星戴月,冲向云霄,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护送天链二号02星升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长三乙火箭属于“金牌火箭”长三甲系列,也是个老火箭。“老”指的是资历老,指的是技术老道可靠,指的是“老喜欢用它”。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长三乙火箭已走过近30个年头,其间不断完善,面对重大任务驾轻就熟,是我国高轨发射的主力火箭。截至目前,长三乙火箭已发射82次,是我国发射次数最多的火箭构型。
时代交替,潮起潮落,老一辈的人被时间排在时代应召者的后面,正如长辈面对智能机时总会在学习进步和得过且过之间踌躇。“长三乙”这样一位老选手没有固步自封。长三乙火箭总体设计师张亦朴介绍,尽管“长三乙”已经是一枚非常成熟的火箭,但每年还会有或多或少的改进,不断提高可靠性。例如,这次任务就运用了新的标准和方法,对单机产品进行了改进。
“以前的喷涂工艺都是手涂,现在我们改用喷枪,还进行了一些低温支架的项目更改,这些其实都是在新一代运载火箭经过验证之后才应用到老型号上来。”张亦朴说。
老火箭有新改动,老火箭也能开新局面。长三乙火箭毋庸置疑的可靠性使其成为中国宇航发射任务最信赖的金牌选手之一,而其不断完善的“上进心”也使其在几十年历史的淘洗中熠熠生辉。
张亦朴介绍,“我们几乎已经把‘长三乙’的潜力全部发挥出来了。为适应高密度发射需求,发射准备时间从最初的50多天到现在的20多天。为满足各方需求,‘长三乙’的稳定性、经济性和载荷能力不断提升,几乎已经达到极限。”长三乙火箭像一枚被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不断趋于完美。
“尽管‘长三乙’有一些核心不容易更新迭代,但在保证发射成功的基础上,对于一些经过验证可应用的新技术,还是不断在吸收应用。现在我们追随新技术的脚步,也慢慢在向数字化靠拢,处于一种过渡的状态。”谈到老火箭的新出路,张亦朴如是说。
不断进步的金牌选手“长三乙”稳定前行,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继续发光发热。
默默筑梦的航天人
“这次任务比较紧,但是党建活动方面我们也没落下。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健步走、星级人物评选、趣味运动会、发射前宣誓,在发射场,党员就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问及发射场党建工作,长三乙火箭总装调度姜维说,“党领导下的中国航天事业蒸蒸日上,我作为一名党员,作为出了一份力的航天人,那是有自豪感的。”
姜维1997年加入了航天队伍,和许多年轻人一样,都被航天自带的一抹神秘气息吸引。在总装厂待了十几年之后,2012年他被调岗为长三乙火箭总装调度。然而,岗位变动并没有改变工作的强度。近年来,在高密度发射形势下,加班加点成为常态。
“其实加班倒还好,就是总是照顾不到家里,心里很愧疚。”谈及加班,姜维并没有抱怨工作有多累,只是表达了对家庭各种事情参与不够的遗憾和内疚。他说,父母、妻子都很支持和理解他的工作,这让他又愧疚又感动。
“尽管很累,但是我从未想过离开航天,时间长了比较熟悉、有感情是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和人民对航天的认可给我们带来的荣誉感,也让我不想走。”姜维说。
像姜维这样的航天人无以计数,他们或走过戈壁沙漠,或熬过无数通宵、看过星垂平野阔,也对实验室不舍昼夜的灯光见怪不怪。或是信仰,或是责任,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一块心愿倾注到航天器上,期待着成功腾飞之后得以实现。
航天系统体量庞大,发射场的上百号人不过是沧海一粟,发射时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去现场看。有很多人干了大半辈子航天,却没有看过火箭发射。在举国欢庆航天成就时,航天人身上的标签固然会带来荣誉感,但没看过发射的遗憾还是留在了很多人心里。“确实会有点遗憾,但是院里、厂里领导会给一些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及其家属一些去发射场观看发射的机会,他们说其实一次就够,震撼感、荣耀感这辈子都忘不了。”谈及此,姜维说。
试验队员从白天忙到晚上,晚饭后还要开会到深夜,发射场的任务总是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射前动员会上,领导给队员们打气,“这次发射是从400次迈向500次的开始,意义非凡。”
火箭腾空而起,“五百纪元”的大门在一个沉寂的冬夜里打开,一些鲜活的事物觉醒了。(任长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