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试验团队圆满完成年度“收官之战”侧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2-01-06

12月30日凌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至此,长三甲系列火箭以全年宇航任务12战12捷的全胜战绩圆满收官。

可靠性迈向新台阶

“2021年发射密度大、任务重,成功离不开大家的付出和奉献。”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总设计师陈闽慷回顾试验队的战斗历程时,感慨地说:“试验队人员结构日益优化稳定,队伍越发成熟强大,阵地愈加稳固可靠,作为总设计师,我对新老队员们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表示衷心感谢。每一次任务来临时,队员们能够从容面对,全心专注工作,希望大家把每一次成功作为新的起点,遇到困难百折不挠、迎难而上,对未来新的挑战充满信心。”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01指挥员张涛坦言,在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下,该型火箭已成为一型比较成熟的火箭。

1975年,我国要发展通信卫星工程,这必须要有运载能力更强的火箭,此时,长征三号火箭应运而生。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送至预定轨道,长征系列火箭实现了推进剂从常规到低温、发射轨道由低轨向高轨的跨越。

每一步跨越,都是长征系列火箭技术实力的升级与飞跃。此次任务是一场圆满收官之战,也是一场再创奇迹之战。

张涛介绍,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有多项技术状态变化,这几个变化主要体现在可靠性增长及产品化项目,可让火箭发射更可靠、更高效。

为提高可靠性,技术人员对一级伺服机构能源输入泵的轴承结构进行优化,提高了它的抗疲劳强度和寿命。技术区地面供气设备首次采用智能减压阀,操作员只需将数据提前设定好,减压阀就可以自动进行减压工作,调压充气更加智能化。在工艺方面,箭上口盖首次采用整体挤压成型工艺,使壳段更加牢固,后续推广使用后将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另外,针对冬季高空风较大的特点,为了保证火箭能够顺利发射升空,这发任务采用了双向风补偿技术,发射窗口放行概率大大提高。张涛介绍,当遇到冬季高空风大的情况时,风速和风向常常不符合发射要求,发射任务就要推迟,双向风补偿技术对于冬季发射来说是个重要保障。

精细操作流程刻在了脑子里

当前仍处于疫情防控时期,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型号队伍前后联动、统筹管理,严格落实各项防疫政策要求,并通过发射场流程优化和精细化工作加严火箭质量管控,确保任务实施和疫情防控“双圆满”。

发射场的日子,忙碌中不乏精细。试验队总装负责人冯浩说,火箭的总装配工作是不可逆的,“零缺陷”是基本要求。

每次上岗,冯浩和同事们都会提前确认每一个工序的操作步骤,每一步操作都有互检和专检。“一些工序的操作步骤,都刻在了装配人员的脑子里、心里。”冯浩说。

火箭各部段对接后,操作空间非常狭小,周围的一些管路只有几毫米粗,总装队员们在里面作业时,时常要保持一个姿势很长时间。为了不碰伤管路,队员们不敢过分舒展自己的身体,常常弯着腰或趴着操作,绷着劲儿工作2个多小时才能走下塔架休息。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试验队三级工艺员张家亮是第二次参加发射任务,每天他都跟着总装团队上岗工作,不管天气条件多么恶劣,他都会选择在现场,哪怕当天没有工艺方面的流程。“在现场心里踏实,如果总装环节发现问题,我就可以马上查看、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质量安全。”他说。

冯浩和张家亮对一次岗位工作的印象非常深刻。那一天气温非常低,7层楼高的发射塔架上,冷风瞬间就把衣服吹透。再加上三级低温燃料加注后,环境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总装队员要在整流罩外,通过一个窗口对整流罩内部的电连接器及管路进行放松处理。

为了把这种“盲操作”一次做对,操作队员毫不犹豫地摘下手套,工作结束后,被冻得通红、麻木的双手缓了20多分钟才有了知觉。

在中国航天,有一句话叫成功是硬道理。在发射场,试验队领导要求每一位队员都要时刻记住3句话——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和团结一致;细致工作、细心研究、把控好精细化流程;加强保密保卫安全、疫情防控安全和技术安全保障工作。

一次次起飞,也是一次次从零开始。对于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来说,新的“长征”还将继续,她将以更精彩的表现秀出“金牌老将”的蓬勃生机。(苗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