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英杰“跨界成团” 春风十里护八星——航天科技集团长二丁火箭团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圆满完成发射任务侧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2-05-06

“这是一次去任务化的发射,试验队员已经 3个月没有回家了。”

“给火箭做消杀,十几个人忙了半天。”

“给卫星多留20秒,‘圆桌’结构巧妙且重要。”

5月5日10时38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长二丁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一箭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远征星辰大海,尽显壮志凌云。火箭发射前夕,恰逢五四青年节,试验队全体队员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的回信。带着这份嘱托与期望,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试验队用实际行动发出了在逐梦太空征途上的夺目光彩,用勇敢担当和创新突破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跨界成团”亮相。

火箭在上海,卫星在长春,发射场在太原,平日里让大家飞来飞去、习以为常的三地,由于疫情占据了14天的隔离期,显得“路漫漫其修远兮”。

试验队员连续作战,用通用化配置完成不同任务,智能化流程审批系统上线……在特殊的疫情防控形势下,航天人上下求索。

本次发射的主载荷——吉林一号宽幅01卫星,是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光学遥感卫星,在535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上可获取幅宽不小于150公里的高清摄像,可为国土资源、矿产开发、智慧城市建设等行业提供遥感服务。

而长二丁作为一型运载实力过硬的火箭,在本次任务中还搭载发射了7颗小卫星,成功完成了又一次“自我挑战”。

试验队总体性能负责人张锦介绍,这次从火箭二级发动机游机关机到星箭分离的时间由30秒压缩至10秒,是为了给8颗卫星多留出20秒的测控时间,所以在游机关机前进行了主动段姿态稳定。

火箭副总师纪海岽详细描述了“一箭八星”的“圆桌式”巧妙布局:将主载荷卫星的重心抬高,通过三维设计、人机仿真操作、数字校对等工序,将搭载发射的 7 颗小卫星安置在圆盘上,尽可能地将运载能力充分利用。

“圆盘端口的电缆必须逐星、逐步地进行个性化铺设,星箭紧密配合、操作环环相扣,我们的队伍也成功地通过了这次考验。”纪海岽说。

尽管长二丁火箭的测试发射周期已然很短,可面对疫情严峻形势和高密发射态势,流程的优化更需要增效开展。

技术人员从各地和各型号任务中如约赶至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后,火箭经过消杀、卸车立刻进入测试阶段,数字发射场精细化管理系统也及时上线。

有了这套系统,只需要一个平板电脑就能将每个岗位的工作信息尽在掌握,相关数据、声像、报告及时而准确地上传,对节点、质量的把控“得心应手”。

有了智能化工具“加持”,往日的人工汇总换成了线上日清制,极大提升了试验队的工作效率。

在疫情防控形势下,这支去任务化的技术团队,不仅长途跋涉、连续跨越了区域性界限,而且身兼数职、持续跨越了不同的型号与发射任务,用张锦的话说:“现在流行一个词叫‘跨界’,我们真的有种‘跨界成团’的意思。”

“从1月底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长四丙任务开始,有一些试验队员从大年初七进场至今都没有回过家,3个多月,穿越了冬夏。

家住上海浦东区的测发控技术人员丁宇,住在单位期间接到上海浦东区封控的消息,而第二天试验队就要出发,他连行李都没来得及拿,空着手就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纪海岽笑着说。

张锦就是这场“旅行”中的一员。他说:“女儿刚过3岁生日,我也不能陪伴。家人通过视频告诉我,单位每周都会给家里送去蔬菜和生活用品,我在外面心安。大家在特殊时期没有怨言地同心协力,这种乐观和坚韧很让人感动。”

壮丽青春绣美景,广阔天地放英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试验队队员们纷纷表示:“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我们手中,作为航天的一员,尤其是航天青年,更要不断厚植为国铸箭的家国情怀,发扬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让总书记的期望转化为全体队员万众一心、持续奋斗的不竭动力。”

作为总书记回信后实施的首次宇航发射任务,试验队一定全力以赴,用成功报效祖国,不负青春,不负嘱托。(文/高洁 图片由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