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文建谈气象卫星应用

发布时间:2007-01-30

  中国航天报 记者 黄希
  编者按:
  中国卫星应用已进入国民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对中国卫星的评价如何,还有哪些需求与期望?本报今年特别开设《高端人士谈卫星应用》栏目,通过对高端人士的采访和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卫星的作用,给航天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1月12日,北京冬日的天空湛蓝如洗。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二楼运行控制室里,数十台摄像机、照相机瞄准即将出现卫星图像的大屏幕。风云二号D星第一套图像获取观摩仪式正在这里举行。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文建在主持完观摩仪式后,就气象卫星应用的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
  在张文建诸多气象灾害现场指挥的经历中,去年5月的大兴安岭大火让他最为难忘。大火扑灭了,他和他的灭火团队给党中央、国务院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尽管风云二号C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是希望能在太空加上一个“保护伞”,实现在轨备份。
    2006年12月8日,风云二号D星的成功飞天,让张文建的希望变成了现实。
  风云二号D星上天后,在轨测试一切正常,并很快获取了可见光和红外云图,这表明它将偕同风云二号C星在我国及周边国家的天气观测、气象预报和减灾防灾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双星在轨,提高了我国气象卫星业务运行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扩大了观测范围并增加了观测频次,进一步提高了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气象服务水平,对于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加强与国际气象组织的合作,提高我国在气象领域的国际地位,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现代气象所包含的领域不仅是传统的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等业务,气候变化、大气成分监测分析、空间天气监测预警、雷电、人工影响天气、农业和生态气象都已成为其重要的业务内涵。
  现代社会对天气预报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的预报能力和水平,离社会的需求和人们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现有的大气要素探测和相关环境场观测的时间、空间分辨率和精度远远不够,从而给造成灾害的强天气系统的监测及预报带来很大困难,更为重要的是难以认识这些强灾害天气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机理,以及产生强灾害天气的动力和热力过程。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有关发展计划和国内外专家的分析论证,解决探测信息不足的途径将主要依赖于遥感,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气象卫星,特别是数值天气预报,这就需要卫星观测数据和产品作为其主要输入源来补充信息。卫星遥感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在整个气候观测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对气候系统认识的深化以及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要求长期稳定、连续、全球覆盖的观测资料。卫星观测可以弥补地基观测资料的不足,能对地球系统进行连续观测,并基于观测资料提取有关大气、海洋和陆地等气候参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对我国发展与稳定至关重要。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的卫星遥感数据在农业生态应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可懈怠的前进方向
    2006年全年编号台风和强热带风暴共有24个,其中6个登陆我国大陆。在风云二号C星的监测下,无一漏网。第一号强台风“珍珠”的临时转向,也没能逃脱风云二号C星的“法眼”。气象卫星为即将受到袭击的汕头市民提供了及时的“情报”,从而把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气象卫星的神威已经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彰显一二。但是,张文建深知,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我国的气象卫星的业务能力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1988年9月7日,我国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迄今为止,我国一共成功发射了4颗极轨气象卫星和4颗静止气象卫星,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两种序列气象卫星的国家。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卫星对地遥感技术、数据观测与收集能力、数据处理和应用水平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要想满足“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对气象遥感提出的需求,并使之与新世纪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相适应,必须要在卫星的高可靠、长寿命,遥感仪器的种类和技术性能,地面应用系统能力,卫星定量产品的质量和应用水平,卫星遥感应用体系这五个方面上有所提高。
  在风云二号D星发射之前,我国气象卫星基本处于单星运行状态,两颗卫星之间缺少业务衔接,难以形成连续、稳定的业务系列,再加上运行期间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直接影响了卫星的业务运行和应用。
  近年来,我国静止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经过风云二号工程的建设,在系统功能和技术水平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整个系统的业务化能力、可靠性指标、管理水平等仍需要不断加强。
  目前我国气象卫星遥感应用处于零散和较低水平,其原因是没有建立全国气象部门的遥感应用业务体系。卫星遥感产品缺乏基层实测资料的及时验证与校准,缺乏一个有效的质量控制系统来保障产品质量,遥感产品的可比性和连续性较差,这些都亟待得到改善。
  “我相信风云三号系列卫星和风云四号系列卫星的应用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张文建认为,继风云二号D星之后,中国气象卫星应用还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