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恒星用航天技术助力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19-10-30

江源地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这里是三条大河开始远征的起点;这里,古老的物种以不同的姿态行走、雀跃、腾挪或静息;这里,曾孕育了人类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是现代文明得以维继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但是,由于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在三江源广袤的12万平方公里管辖区内,通信网络成为实施生态保护的短板。2016年,一群航天人来此扎根,三江源通信保障难题被逐一攻破……

自2016年以来,航天科技集团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团队一直致力于通过卫星应用助力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这群航天人扎根三江源,让航天科技和卫星应用的先进技术惠及当地。

2016年,航天恒星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联合成立天地一体化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江源国家公园分室,卫星应用人才进入国家公园,应用通导遥技术积极开展项目合作。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平台。

为解决三江源地区的通信保障问题,航天恒星技术团队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7个保护站各配备了一套卫星通信固定站,向执法监督处、部分森林公安派出所、园区管委会、管理处等配备了卫星通信便携站及卫星通信背负站,以及动中通及静中通卫星通信车载站和北斗手持终端。

卫星通信系统实现了园区各监测站点监控录像的传送,各站点之间实现了远程语音通信,三江源国家公园广域范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保障的迫切需求得到了满足。

监测点之间第一次语音通信接通时,技术人员们发自内心地笑了。几年的辛苦,让这里一个个孤立的站点彼此联通,让生态保护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三江源地区,几乎所有的生命只有在山的拱卫、水的呵护下才能存活。为了更好地进行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监测,航天恒星技术团队开展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大数据二期建设工作,首次利用国产遥感卫星建立了大范围的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基准体系,覆盖范围达到了39.5万平方公里,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监测、管理提供了精准的时空基准。

同时,他们还在基准上套合了野生动物、生态修复工程、自然资源、执法检查等10余种业务数据,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

在敬畏自然的同时,航天人也在努力与自然和平相处,用先进的航天技术摸索出一条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环境下,青藏高原的生态效应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甚至对全球生态平衡产生了作用。

为了紧密监测青藏高原生态变化,快速响应自然环境中的突发事件,航天恒星技术团队利用卫星在三江源区域建立了常态和应急监测能力。

据了解,通过国产卫星遥感技术,可获取宏观层面的生态环境变化信息;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可提供精细化的影像;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站点,可进行实时的监控视频。

就这样,技术团队采取了以卫星遥感为核心的数据获取与处理手段,形成了盐湖地区天空地一体化的立体监测能力,为应急监测和常态化监测提供了有效支撑。

技术团队在三江源采集数据。

这样一来,三江源地区一方面实现了高原生态环境监测与大数据分析挖掘;另一方面,在发生应急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监测险情、打通链路,启动应急预案。

在这套天地一体化体系的保障下,航天恒星技术团队多次保障了青海省乃至国家的重大监测任务,得到了相关管理部门的认可与表扬。

2017年至今,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一、二期)初步建立了国家公园云管理系统和具备云计算能力的大数据平台,完成了数据管理、传输管理和信息安全的基本软硬件建设。

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还形成了统一、规范、标准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人类多动与生态系统基准数据,基本完成了15米分辨率和亚米级分辨率的基础地理信息基准建设及重点区域三维展示模块的建设;初步实现了园区各类数据的标准处理、整合统筹、动态接入、直观展示与可信决策,为园区生态保护、环境监测、监察执法、高效管理、科研宣教、社区发展等提供空间信息基准支撑。

经过多年来的共同努力,三江源区域生态系统大幅得到改善,林草植被覆盖度快速增加,湖泊水域和湿地面积明显扩大,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不断提升,三江源源头重现了水草丰美、物种繁茂的和谐景象。

环保应急保障。

后续,航天恒星将以智慧建园、科技建园为目标,继续开展生态大数据中心建设,实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智能化、科学化管理。

持续扎根三江源地区,为生态保护作出航天人应尽的贡献,航天恒星技术团队成员说,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这里的生态环境,用航天技术守护最美人间净土。(宋佳 王芳 卢昕平)

本文图片由航天恒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