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夜,伴随着耀眼的火光和震耳的轰鸣,“钟子号”卫星星座02组卫星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顺利奔赴太空。
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后,运载火箭的任务已经完成,而卫星的任务才刚刚开始。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所属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钟子号”卫星星座02组卫星试验队员马上着手卫星飞控工作。
实际上,为了及时开展卫星入轨后的飞控任务,发射任务当天试验队仅有少部分人留在发射场做准备,大部分队员几天前就已离开发射场、奔赴卫星测控中心,无法亲眼目送火箭升空。
尽管“钟子号”卫星星座02组卫星测试任务繁重,但试验队总体规模并不庞大,“主要有20名左右队员,在大概一周时间内就完成了发射场所有的技术测试工作。”型号总指挥助理李愚介绍说。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测试任务,得益于试验队先进高效的测试方法。
智能测试系统:多星并行测试,
将人员需求缩减80%以上
“在整个测试阶段,测试系统向卫星共发送了10万条以上指令,每个分系统需要关注数十个甚至数百个遥测量,并对测试数据进行解算和判读。”航天东方红公司载荷设计师李尚桦告诉记者。
据了解,较少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庞杂的测试工作,这背后离不开智能测试系统的支撑。
针对批产卫星测试工作存在的诸如时间短、任务重等问题,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提出了多星并行测试和自动执行指令序列的测试方法,自主研发了智能批量测试系统。
“以前一台计算机或者一个软件,只能针对一颗卫星展开工作,而新的系统可以同时控制多达10颗卫星。”航天东方红公司测试工程部副部长赵川解释道,“在前期将整个自动化测试细则设计好之后,该软件就能自动完成测试的执行、判读以及异常状况诊断工作,因此测试人员的精力就从测试执行操作层面提升到测试设计上了。”
进一步理解就是,在测试设计阶段,只要细则设计的逻辑足够严密、判读足够全面,在测试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的人员将极大减少。
同时,因为设备涵盖了载荷的自动化功能,因此在整个测试过程中不需要人员来干预,改变了以往测试人员一条条手动发送指令的状况,大大减少了测试过程中由人带来的操作失误以及增加的时间成本。
据统计,该系统将整星测试能力由2人1星串行测试优化为1人8星并行测试,测试人员需求缩减80%以上,测试效率提升70%以上。
此外,因为智能测试系统可以实现动态智能分配,大幅提升了地检设备的利用率,只需要一套地检设备就能满足数颗卫星需求,大大缩减了系统复杂度和地检设备工作时间,再次提高了测试效率。
“系统从方案设计到最后投入使用大概花了一年多时间。几年来,该系统经历了多次迭代,软件和配套系统不断优化,后续我们还会结合新的需求对功能进行进一步提升。”赵川表示。
优化流程,减少无意义的重复工作
发射场技术区测试是卫星发射前的最后一次测试,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测试工作之余,试验队员还需要完成本阶段测试工作的总结以及下一阶段测试工作的编写。测试总结需要经过团队评审,以保证本阶段测试项目没有遗漏,测试结果没有误判。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钟子号”卫星星座02组卫星试验队除了使用智能测试系统,还需要对发射场工作进行流程优化。
航天东方红公司作为我国研制小卫星的“国家队”,产品研制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因此,如何在不影响测试全面性、不降低产品可靠性的基础上实现测试流程简化成了重中之重。
鉴于“钟子号”卫星星座02组卫星是01组卫星的继承型号,团队在上一组卫星的基础上,对测试流程优化进行了有效探索。
根据“钟子号”卫星星座01组的经验,试验队对互不冲突的测试项目进行并行测试。同时,在不同阶段测试中,着重考察各硬件状态,在确保设备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减少了一些无意义的重复测试,使流程实现明显优化。
据李愚介绍,试验队还采用了远程测试方式,将发射场进场人数缩减百分之二三十。未来,后续型号大体上也将继续采用远程测试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效率。
“我们对于流程优化的追求从未止步,除了批量测试,在大型试验方面,也在探索抽样批量试验、主题试验以及虚拟试验等。”赵川说道。
在发射场技术区完成最后阶段的测试后,试验队还进行了“四查两比双想”工作,再次回顾了整个测试阶段是否严格按照要求展开了工作,是否还有遗漏或者疑点,并对整个测试过程中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复查。通过不同阶段测试数据的纵向对比,以及卫星之间的横向对比,确保卫星状态良好,无任何异常状态,具备发射条件。
截至目前,“钟子号”卫星星座02组卫星研制团队已经对卫星进行了近半年时间的连续测试,加班加点已是常态。在发射成功后,试验队还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飞控工作,确保卫星在轨状态正常后再将卫星交付给客户。经过半年的忙碌,研制团队终于可以稍微放松一下,然后又将投入到下一个型号的研制工作中去。(郑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