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3公里,“长十一”利剑出鞘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2-10-12

10月7日晚,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研制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离海岸线3公里的海域腾空而起,火箭尾焰刺破寂静夜空,为国庆假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

驰骋海上,远近各不同

“这次发射是我们离岸最近的一次,发射船开出去3公里,海阳市的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看发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张鸣介绍,海上发射的地点是由卫星任务特点决定的,对于本次执行的低轨双星发射任务,海阳市附近海域刚好符合要求,既能节约出海时间、高效执行任务,也能确保发射安全可靠。

3公里,意味着海况更好,发射船的航行时间更短,可以在岸上部署火箭发射必需的指挥、测量和控制系统。同时,也意味着城市无线电频率干扰的隐患更多,海面漂浮物的清理工作量更大,张鸣表示:“得益于海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岸发射的问题都被一一化解。”

长征十一号火箭是我国唯一一型可以执行海上发射任务的火箭,黄海、东海都曾出现过它的身影。今年4月,长征十一号火箭曾赴距离港口500公里的东海海域,顺利完成一箭五星发射任务,拓展了海射的机动范围。

海上发射的优势显而易见,一是安全,二是灵活。

火箭从内陆发射场发射,需要谨慎计算轨迹,避免残骸掉落在田野村落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害。而海射火箭的残骸落区在公海,因此发射更安全。

高纬度地区内陆发射场无法覆盖部分卫星所需的轨道和倾角。相比之下,海上发射可以自由行船,根据卫星需求,在我国长达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灵活调整火箭发射的位置。

长征十一号火箭的环境适应性强,这得益于团队研制的自主移动测试发射平台,在海上最大可以承受4级海况下的工作环境考验。随着发射次数不断累积,长征十一号火箭研制团队对海上发射情况更加熟悉。每次根据海风、海浪等数据对船箭状态进行模拟仿真,利用多种手段确保发射成功。

征战商场,唯快不破

4个月——这是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履约周期的最新纪录。从与卫星方签订合约,到火箭总装完毕具备和卫星一同进场发射的能力,长征十一号火箭的响应速度越来越快。

在海阳市完成总装总测工作后,长征十一号火箭或者驶出港口执行海上发射任务,或者奔赴酒泉、西昌发射场,在祖国广袤的内陆腹地腾飞。

任务密集对长征十一号火箭的生产速度提出要求。目前火箭顺利完成14次发射任务,已经进入批产阶段,去任务化能力不断提升。长征十一号火箭研制团队积累了大量星箭接口联合优化设计的成功样例,形成了系列化的卫星适配器产品库,火箭的任务适应能力更强,能为卫星提供最适配的发射服务。

时间紧,助推长征十一号火箭持续提升海射商业化程度。此次发射使用的驳船是一艘民用船,根据火箭发射需求,针对甲板、消防等方面进行强化改造。驳船只需10天左右即可完成改装工作,装载火箭出海执行发射任务。

长征十一号火箭的实际案例证明,海上发射能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民用船舶、港口、测控等社会资源,实现航天技术与海洋工程的有效融合,形成更加经济、高效的新型发射模式,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们有充足信心,火箭履约速度快,成功率100%,能执行海上发射任务,卫星轨道需求适应能力更强。”谈起长征十一号火箭的优势,张鸣如数家珍。按计划,长征十一号火箭今年还将有发射任务,期待“快响利箭”再传捷报。(文/胡蓝月 摄/张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