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创新而成立、依创新而成长、靠创新而成功,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临空部实现了我国相关技术的跨越式突破。在这里,创新被视作立业之根。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人才是临空部创新的先锋,在临空部,开放融合的平台、多种合理的激励方式、浓厚的创新氛围给了青年员工广阔的创新空间,培养了一批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破敢立、敢先敢领的青年人才。
活动+比赛 创新舞台多
“我这个想法会不会太不切实际了?”“点子虽然好,但是以现在的技术怎么实现?”在创新的过程中,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明明是很好的设计,却因为太新颖,害怕实现不了而放弃。但在临空部,青年员工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他们只管“大开脑洞”,行不行的问题自有组织为他们解决。
“临空创造营”就是临空部团委为青年员工创新搭建的舞台,经过评审获得第一名的队伍将获得400万元的研制基金,还能在研发过程中随时向行业大咖请教,加快实现梦想的步伐。如果没拿到第一名也没关系,只要你的点子够好够新,在临空部就不愁没有实现的平台。
临空部的创新舞台是包容的,也是开放的。它不但对内通过各种活动激发青年员工创新思维,还广泛邀请各大高校和航天科研院所参加临空部组织的“天戈”杯系列比赛,他们带来的新想法也进一步为临空部创新发展打开思路。
在广阔的创新舞台上,临空部青年员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姿态,担起了推动打造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加速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任,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推动多个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激励+通道 创新动力足
给基层员工予利,个性化考核促绩效提升;给骨干员工、中层领导予权,让工作更有成就。这是临空部的分层分类激励体系。以价值创造者为本,临空部力求让更多的人跑起来,让跑起来的人跑得更快,让跑得快的人跑得更长久。
为了让创新体系建设和工作管理更加合理,临空部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工作组,青年研究师齐征就是其中一员。在最近的一次激励政策的优化中,他和创新工作组的成员一起收集员工意见,经过商议和评定后,将发布SCI论文的奖励依据由按影响因子的高低变更为按照期刊分区。
“作为一名研究师,我当然想看到更多的创新突破和能撼动整个领域的创新研究,更改激励机制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关注预研一线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齐征表示。
结合完善的激励体系,临空部为加速青年员工成长成才,还设有四通八达、上下左右贯通、覆盖所有岗位的成长通道,让青年员工可以依据个人兴趣、能力,结合组织需求选择成长方向。
“尊重科研创新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以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挥为着力点,以机制变革为抓手,努力构建有动力有活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让员工成长的硕果牢牢地结在航天事业这棵常青树上。”临空部党委书记道出了临空部人才辈出的原因所在。
完善的上升通道、激励体系,给了临空部青年员工创新的动力和成才的条件。临空部先后走出了6名科技委创新特区专家、4名集团公司学术带头人、8位型号“两总”、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展示+传扬 创新氛围浓
在临空部门口的电子屏滚动展示着获得航天创新奖、长征创新奖的员工照片和事迹。在临空部,这种鼓励创新的用心之举随处可见,在走廊里、在各个研究室的荣誉墙上,“创新”这两个字都在最显眼的位置。
让员工时刻浸润在浓厚的创新氛围里,不知不觉间从组织让我创新转化为我要创新,是临空部党委一直在做的事。临空部团委组织开展“我与航天的爱恨情仇Free Talk”“思享汇”等活动鼓励大家从敢说开始,进一步敢想敢干,勇闯新领域。工会也在劳动竞赛中让青年员工从开发一个个小软件、小工具开始,逐渐打开思路,在专业内创新,在领域内突破。
临空部以创新为本,持续推进创新工作,以开放融合引领事业发展,形成了一种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临空部青年员工也在浓厚的创新氛围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从内心深处想创新、敢创新。
航天强国建设任重道远、充满挑战。对于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临空部干部职工而言,锐意进取的青年员工在新领域上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尚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