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全面发展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行动,是党组基于集团公司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充分汲取历史发展经验和教训,充分研判新形势新任务所提出的发展理念。四院42所作为固体推进剂专业技术研究所,肩负着引领航天固体动力技术发展和推动航天装备建设的重大使命。进入新时代,面对航天强国建设和“三高”全面发展的新要求,42所在聚焦强军首责,建设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型号装备和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的同时,还要依托专业核心技术,大力推进航天技术转化应用,实现由单一的民用推进剂产品向跨领域能量管理和应用的系统集成产品转变,努力培育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重点隐形冠军、“链长”或“关键一环”,以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支撑“三高”全面发展。
一、强化使命担当,打造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
“三高”全面发展是新时代航天企业的行动标尺。“三高”全面发展聚焦航天企业主责主业、生存发展和公司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对航天企业全覆盖、全级次、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能力,高效的资源配置,高水平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资产保值增值、各类风险管控等都提出了系统全面的新要求。这既是集团公司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具体实践、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一流军队的有力举措、建成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的必然要求,更是航天企业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标尺。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三高”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航天技术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做大做强国有经济规模和效益,是中央军工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航天企业高效益推进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的应有之义。必须提高产业发展的政治站位,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出航天企业核心技术优势,主动融入新兴领域和重点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打造“航天+信息化+”产业形态,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航天技术的转化应用是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在《全面系统准确把握“三高”全面发展理念》一文中强调,自主创新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成功密码,自立自强是中国航天事业跨越腾飞的必然路径。42所依托固体推进剂技术在精细化工、含能材料、能量管理、安全技术和工艺装备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基础和专业优势。面对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要充分发挥所具备的核心能力优势,打造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策源地”,提升原创技术需求牵引,强化源头供给,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立足核心能力,让航天技术在更广阔的领域实现转化应用
搭建高技术创新平台,构建产研结合的研发格局。多年来,42所高度重视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技术创新工作,积极探索融合发展的研发体系建设。在所本级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专业技术符合或者相近的型号研究室、中心为辅,采用课题组、项目组形式从事民用项目基础或者重点技术研发。各公司、事业部以研发部、工程部等为主,重点从事生产工艺优化等应用研究。两级研发力量相互协作、利益共享,逐步构建了多层级、融合发展、良性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紧紧围绕薄膜材料、含能材料、精细化工等核心业务,形成了汽车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及药剂、高性能薄膜材料和精细化工、油田及煤矿民用推进剂以及特种橡胶材料等独具航天特色的规模化产业。近年来,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紧迫要求,先后独立或者联合高校、地方科研机构成功申报应急救生与安全防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光电子薄膜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安全气囊气体发生材料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化石墨烯创新研究院,并被国家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新开发的多脉冲高能气体压裂弹,穿戴式老年人跌倒防护气囊,“航天小方”“航天方盾”系列航天化学自动灭火系统,石墨烯海洋防污防腐一体化涂料,次磷酸铝无卤阻燃材料等,紧盯市场需求,逐步走向市场,初步形成了“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升级一代”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研发格局,以持续的技术创新保持了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组建高素质创新团队,打造支撑有力的研发队伍。大力实施技术立所、人才强所战略,把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研发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所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通过制定各类优惠政策、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和完善各种学习培训制度等措施,培养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积极推行课题组长、项目负责人公开竞聘,对重大项目实施“揭榜挂帅”制,对产业研发人员职称评聘、考核评价等实施政策保底,加大技术成果转化奖励力度,吸引优秀人才投身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研发。设立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学术技术带头人、产品总师、副总工程师,畅通研发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强化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专业力量建设。创新干部任用制度,实施所本级研发骨干兼职公司项目负责人的干部“双跨”任职制度,助推项目转化。目前,42所专门从事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研发的人员近100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60余人,研究员10人,高级工程师40人,有力支撑了产业项目研发。加强内部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联合吸收外部人才力量,该所航鹏化动公司先后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设立院士工作站,联合武汉理工大学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壮大了产业研发技术力量。
完善高效率创新机制,畅通研发成果的转化渠道。产研顺畅衔接一直是技术创新成果顺利转化的重要环节。42所大力实施研发项目“市场化”管理,充分发挥研发人员积极性、主动性,跑市场、找项目,争取课题来源。加强课题评审、把关和经费控制,提高研发项目的市场针对性和可转化率。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基于实效的技术成果转化激励模式,把研发人员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与年度产业化收入挂钩,按照产品销售收入一定比例兑现成果转化奖励。在各投资公司积极试点项目收益分红、岗位分红等中长期激励新模式。为鼓励产业研发人员技术创新,将产业技术创新成果纳入集团、院、所三级年度技术创新奖项评比,让有实效的技术成果在实现转化收入的同时,也能获得技术创新的“成就感”。
“名利双收”的技术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了产业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两年来,全所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实现经济收入近4亿元,申请技术专利60余项;PET电子制程膜、新型乳液压敏胶等一批新产品实现了快速转化;新一代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个产品通过国际K-LV、USCAR设计标准验证和美国通用QFS认证,成功走向国际市场;2家投资公司同时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三、建设“两个一流”,以高质量的技术创新支撑“三高”全面发展
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三高”全面发展新理念,必须要有新思维、新举措、新突破。42所党委立足长远提出了“2341”中长期发展战略,以建设“世界一流含能材料和能量系统开发应用领导者”和“国际一流含能材料和精细化工专业公司”为目标,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等三大责任,发展含能材料、精细化工、特种装备和能量管理系统等四大领域,为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提供有力支撑。特别提出要聚焦四大领域,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套做好政策链、人才链、供应链。通过“五链融合”推动高效率的技术研发,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多个5亿元规模的主导产品集群,努力打造产业链链长、关键一环或“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以高质量的产业发展支撑“三高”全面发展。
建设融合发展、协调发展的创新链。实施创新平台拓展提高工程,以国防科重点实验室重组调整为契机,联合国内高水平研发力量建设“固体推进剂技术集成及应用推广中心”,强化航天化学技术基础研究;整合42所国家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机构、航天固体推进剂安全研究中心技术力量,建设“燃烧爆炸品安全研究评估中心”,拓展安全技术服务和应用;组建精细化工产品研制中心、特种装备及系统设计开发中心,重组工程技术研制中心、系统产品设计中心,聚焦可控释放化学气源、精细化工材料、分析检测评估、能量管理系统等领域开展相应技术拓展研究,孕育产业发展新项目。指导公司开展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速新技术新产品市场推广。
完善配套的政策链、人才链。按照“预研一代、开发一代、升级一代”,完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研发管理办法,细化研发需求的征集流程,规范项目开发过程管理、考核与激励,快速响应和落实市场需求,保障产研的高效衔接和项目的快速转化。加强研发和市场队伍融合建设,让市场成为项目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活水之源”,深化完善研发项目负责人“双跨”任职,贯通“技术—产品—市场”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加强激励政策研究,以价值创造为本,大胆尝试中长期激励,以及揭榜制、赛马制、及时奖励等补充激励政策,激发产业技术创新的活力。
布局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围绕四大领域,以“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管理工程化”的思路,加快智能装备、航天消防、汽车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新型阻燃剂等重点项目研发进度,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市场、客户以及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重点布局产业链链长、产业关键一环以及“专精特新”产品开展研发。加强新技术和新产品专利、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建设,为后续研发成果转化奠定基础。系统谋划推进“一所四区”能力布局和建设,强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保障和能力基础。大胆探索合资合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职业经理人选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和中长期激励政策,通过市场化的改革,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吴燕生在2022年度领导干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乘势而上,奋楫笃行,汇聚改革强大动力,加速推进航天强国建设。42所将坚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破除一切发展障碍的“关键一招”,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强化市场化经营理念,积极打造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以高质量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在支撑航天固体动力技术和航天装备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航天技术转化应用的研发能力和水平,支撑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航天技术在更广泛的领域高质量服务人民的生活,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2所)